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事件 天气事件

兴平市天气预报15天_兴平市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百科

tamoadmin 2024-09-19 人已围观

简介1.清明节这样的节气有什么习俗呢?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

1.清明节这样的节气有什么习俗呢?

兴平市天气预报15天_兴平市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百科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这样的节气有什么习俗呢?

1.旬邑石门山景区

咸阳市为首发旅游精品线路:咸阳博物馆——沙河古桥遗址及沙河风情园茂陵景区唐杨贵妃墓苏武墓后稷焦家台报亭354武功城隍庙咸阳博物馆秦咸阳宫遗址渭河发电游及渭河生态园45沙河战国古桥遗址秦咸阳宫(韩晶帝杨陵、汉高祖长陵、韩晖帝安陵、汉哀帝夷陵、汉元帝凌薇、汉平帝康陵、汉成帝炎陵、汉赵迪平陵、汉武帝茂陵)咸阳博物馆周陵(周文王、周武王墓)——唐顺陵墓(母武则天墓)地球人的起源s民国三原城隍庙于右任故居咸阳博物馆唐李靖故居青年训练班旧址淳化野台山战役旧址旬邑古象化石博物馆唐民俗博物馆354石门山森林生平旧址咸阳博物馆——正国渠遗址及张家山景区昭陵景区干岭景区长武昭热寺咸阳渭城区安库库吉、凤凰台渭城区中五台(道观)乾县弥陀寺(佛教区)渭城区胡太师墓(伊斯兰教)

2.旬邑石门山景区电话

咸阳市s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东北部旬邑县的石门峰海拔1885.3米,是全市最高点。东南部三原县大成镇清河出口,海拔362米,是市区最低的地方。属于北方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南缘,海拔1000米至1800米,面积6374.2平方公里。南部渭河盆地是关中平原的一部分,面积2684.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

农垦历史悠久,除栽培树种外,南方平原自然植被分布较少;在渭北黄土高原上,只有旬邑县的马兰和石门山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天然次生林,淳化县北部的黄花山、泾阳县北部的嶙峋山和北中山以及永寿县的胡爱萍山还保留了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当地大部分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植树取代,森林覆盖率为17.5%。所以,咸阳70%属于黄土高原,30%属于冲积平原!

3.旬邑石门山景区能不能开车进

石门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伍兹南段的遗迹,位于陕西省旬邑、淳化、耀州三县(区)毗邻地区。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区位于咸阳市旬邑东南23公里的清源乡石门关村,距古都西安130公里安。石门山面积156平方公里,共有5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3290人。主峰海拔1885.3米,为关中(渭北)北部最高点,子午岭、北山第一峰。

4.旬邑石门山景区介绍

32元的石门山景区门票,携程居然给大家去了45元。性价比太低了。45元里的成人票不划算,整体游玩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不过景区还是有一些特色的。石门山公园由秦始皇长子守护,现存的伏肃殿。石门山森林公园是一座原生态森林公园,是西安的后花园安。

5.旬邑石门山景区开放了没

陕西省旬邑县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石门山是伍兹南段的遗迹,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位于陕西省旬邑、淳化、耀州三县(区)毗邻地区。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区位于咸阳市旬邑东南23公里的清源乡石门关村,距古都西安130公里安。石门山面积156平方公里,共有5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3290人。主峰海拔1885.3米,是关中(渭北)北部的最高点,也是第一高峰I

区内有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856公顷,森林覆盖率95%以上。石门山山峰众多,曲径通幽,林木葱郁,气候湿润。独特的地质条件、地貌、气候、植被、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了黄土高原南部罕见的自然景观。这些山的形状像九顶莲花墩,俗话说山上没有没有覆盖土壤,但水不会不要回到同一个地方,它们被奇怪的山峰包围着。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天的花、夏天的荫、秋天的果、冬天的雪和美丽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它被誉为渭北的西双版纳,西安咸阳的后花园安。它it’值得一看。

6.旬邑石门山景区疫情防控

不需要。如果疫情严重,可能需要。

国家4A级景区石门山森林公园距离市区近20公里。向北也进入济宁地区。第一个景点是毗邻泰的磁窑镇一座城市。曲阜的景点虽然大多是人文景观,但是景观很少。石门山是曲阜的独特景观,以其幽静悠远的自然风光被称为曲阜的后花园。

7.旬邑石门山景区和彬州大佛寺哪个更值得去

咸阳市区景点:汉阳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馆、咸阳卫青楼、咸阳湖、沙河古桥风景园、武陵源、北渡塔、唐顺陵、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周陵(西、吴王陵)!咸阳远郊景点:兴平茂陵博物馆、杨贵妃墓、三原城隍庙、于右任纪念馆、中国地球起源、程家大院、孟店民居、昭陵、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大博览园、侯集焦家台、隋泰陵、武功姜元墓、苏武墓、秦征国渠遗址、崇文塔、咸阳石门山、宾县。甘泉宫遗址,野台山,甘县弥陀寺,甘陵,永泰公主的墓,黄土民俗村,甘陵博物馆,唐家大院,孙昌无极永寿县的古墓、古豹和榆树。

8.旬邑石门山景区纪实气温

石门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伍兹南段的遗迹,位于陕西省旬邑、淳化、耀州三县(区)毗邻地区。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区位于咸阳市旬邑东南23公里的清源乡石门关村,距古都西安130公里安。石门山面积156平方公里,共有5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3290人。主峰海拔1885.3米,为关中(渭北)北部最高点,子午岭、北山第一峰。

9.旬邑石门山景区门票多少钱

唐家民俗博物馆(唐家民居)位于陕西省旬邑县东北7公里的唐家村。始建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前身是唐家地主庄园,是唐家地主为显示唐家的财富,繁荣和昌盛。当时共修建了87座宫殿式的院落,其中三层、角楼、七檩六椽最为豪华。经过战争和买卖后代,他们才活了下来。两个相邻的三个院落和另外五个院落,一座陵墓和一批珍贵的文物和石刻值得观赏。这些作品的精致程度往往让我们当代人汗颜。

石门山森林公园树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也有林相整齐的人工林。这里有奇花异草和丰富的观赏植物,堪称植物王国黄土高原上。

旬邑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东街,建于年。该亭是宏伟的北宋大台和古老而庄严的明代孔庙的所在地。目前有古象化石和拴马石雕两个展览。馆藏文物36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83件。

旬邑黄河剑齿象陈列在古象化石博物馆的是15年在旬邑县马兰镇西园村出土的,体长8.45米,高4.3米。它生活在大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头大象。与此同时,

泰国塔,建于北宋嘉佑四年(1059),高53米。它由砖和石头制成,有木制楼梯可以爬到顶楼,可以看到县城的全景。7层8棱,24扇窗,56个风铃,2001年被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楼雄伟高大,玲珑剔透,至今仍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是旬邑的象征古老的文明。

文庙,建于明朝(1583年),坐北朝南,五间宽室,三间深室。庙顶是歇山顶,主脊两端一米多高。竖脊两端各有脊兽。四檐皆拱,斗三升,五彩沉甸甸。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庄重、壮观。充分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展出了70多件拴马石雕艺术。有五种类型的图形,动物,植物,人和动物,几何体。马扎桩造型丰富,兼收并蓄,变化多端,技法精湛,工艺精湛,是一批成熟的民间艺术品。

10.旬邑石门山景区天气预报

咸阳城位于关中平原腹部,有山但不太高。

第一,咸阳市淳化县中山,据说是夜行人的护身符之地。流浪者日夜兼程,在夜行神的保护下,以免在旅途中迷失方向,最终到达目的地。

二、赣县梁山。这个凉山不是《水浒传》里的凉山。是唐代两个皇帝的合葬墓,也是夫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甘岭。

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两峰对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凉山南部两座山峰东西对峙,挺拔俊朗,是甘岭的天然门户。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它的潜力是卓立但不是孤立的。干陵宫就在梁山主峰北峰的正上方。

俯瞰甘岭,它看起来像一个栩栩如生的睡美人。梁山南边的两座山峰地势较低,中间是司马道(神道),所以这两座山峰得名冯如,也叫乳头山被当地人。

11.旬邑石门山景区有什么好玩的

咸阳位于八百里外的陕西秦川腹地。渭水南流,山宗北流,山川皆阳,故名咸阳。它毗邻西安东邻省会安,北邻甘肃。它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也是中国的枢纽西北是中原。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热雨同季。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距今已有23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A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第一魅力城市。

市人民的地址s:咸阳市未央中路6号,邮政编码:712000,电话区号:029。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九丈山南麓,渭水以北。山之南叫阳,水之北也叫阳,故名咸阳。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国从封建王朝统一到秦朝的都城。它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面积10119平方公里。辖秦都、潍城两区,兴平一市,旬邑、武功、泾阳、三原、礼泉、赣县、永寿、宾县、长武、淳化10个县,2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843个行政村,163个居委会。人口504万。

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呈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和泾河平原,约占1/5

气候:由于地形特征,它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带:南部平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略冷,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低于10,无霜期长达180天。全境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自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往往秋雨连绵,阴天长。

河流:泾河从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入渭河。渭河沿南界自西向东流去,形成一条人类水系统类型。它的大小河流,像毛细血管一样,注入两条动脉,即泾渭。

矿产:有煤、铁、石灰石、粘土、铁矿石、大理石等16种。这座城市的北部是黑带渭北煤田,煤炭储量超过100亿吨,是陕西第二大煤田。中心区石灰石储量40亿立方米。

经济:耕地41.54万公顷,是陕西主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市有省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9个,国家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6个。人均粮食产量居陕西第一,每年提供5亿多斤商品粮。多种经营形成了15个商品基地,主要有棉花、苹果、烤烟、蔬菜、笼养鸡和猪。尤其是新品种如红富士苹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优质水果奖。大力发展礼泉短富、嘎拉、美国8号等优质品种,美国在泾阳、三元、礼泉、永寿等地建立了200公顷的开发示范园。家畜以畜禽为主,是关中驴和秦川牛的主要产地。奶山羊发展迅速,成为陕西奶山羊基地之一。天然次生林5万公顷,优势树种为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等。总体积456.5万立方米。15000公顷的草地。中草药丰富,已发现626种。野生动物包括14目30科140多种鸟类。

咸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以纺织、电子、煤炭、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50多年后发展,纺织工业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印染、服装、纺织科研的完整体系,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年产值占全省纺织工业的1/3。电子工业已成为实力雄厚、技术装备水平高的新兴产业。全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厂陕西彩色显像管厂等十三家大中型电子企业集中在该市西郊,年产值占全省近一半美国电子工业。秦都被誉为纺织电子城。咸阳已成为陕西最大的水果生产加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电子产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医疗保健基地和纺织产业基地。

交通:陇海铁路贯穿东西,咸阳-铜川-西安安韩城铁路在这里与陇海线交汇。西(安)-兰(周)、211国道、仙(阳)-宋(嘉川)、(安)-包(吉)、(安)-通(川)等干线公路四通八达,县、乡、村已通油路。西安建成的高等级公路安到天水和安至铜川过境。几千年的咸阳古渡已经被跨越渭河的铁路和公路桥所取代。这个中国第四大机场拥有80多条国际和国内航线。

名胜古迹:全市文物古迹5000多处,国家级文物12处,省级文物73处。陵墓举世闻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唐高宗皇帝李治和他的妻子合葬的陵墓。有27个皇陵和256个陪葬墓,如昭陵(唐太宗墓)、茂陵(梁武帝墓)和杨陵(景帝形成了绵延数百英里的壮观皇陵群。还有郑国渠屈寿遗址、宾县大佛寺、唐代昭若寺大殿等。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咸阳主要景点:乾陵沙河古桥风情园、咸阳博物馆、渭滨公园、茂陵博物馆、迪达起源、三原城隍庙、昭陵、武陵源、侯集焦家台、郑国渠、北渡塔、崇文塔长陵、咸阳石门山、宾县大佛寺石窟、古塔、宾县懿德太子墓。

周称程为,后改名毕瑛,后又改。春秋时称为未央。秦魏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称新城。梁武帝第三年丁原(公元前114年),它被改为魏城。金代设灵武郡。后来,赵改名为石安县。

秦以前汉高祖刘邦的灵异,——长陵城,改为咸阳郡,属灵武郡管辖。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顺陵就在这里。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二都。五代宋金都叫咸阳。元初咸阳并入兴平,不久恢复咸阳县制。吴明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迁至渭水驿,即今秦都区所在地。明、清两朝称咸阳,属西安管辖。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路,咸阳归关中路管辖,不久废路归陕西省直管。1937年后,归第十行政督察咸阳办事处。

1949年5月18日,咸阳县解放,归咸阳行政公署的办公室。1952年12月,咸阳县城区建咸阳市,郊区仍属咸阳县管辖,市县并列。1953年,咸阳市、咸阳县直属陕西省领导。1958年12月,咸阳县并入咸阳市。1961年1月,兴平、周至、宾县划归咸阳市管辖。1961年10月,重新设立咸阳专署,划定四县,咸阳城仍归咸阳专署所有。1966年7月,它被改为西安安。17年10月,咸阳市收归咸阳专区。年5月,咸阳改为省辖市后,原咸阳更名为秦都区。

[Tiehu]历史名人

刘家钰(1843~1903)

杨(1687~1758)

王政(1571~1644年)

胡登洲(1522~15年)

康海(1475~1540年)

玛丽(1474~1556)

王澍(1416~1508)

王重阳(1112~1170年)

杨(736~806)唐代外交家。咸阳泾阳人。年轻的时候要正直,长大了要忠诚勇敢。唐肃宗永泰元年(765年),奉命劝说在慈济地区造反的狼山部落;宗大历六年(771),宣慰楠楠、光复,不负使命;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赴回纥成功,挽救了唐朝的危机。贞元元年(785年)四月,奉命在黑(西亚)大吃一顿,成为我国第一个航行到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节。回国后,他奉命主持修复唐墓并参与洛阳的反叛乱。

李靖(571~649)

牛洪(543~610)

苏慧的生卒年不详。

马超(176~222)

生卒年月不详。

赵琪(108~201)

马融(79~166)

贾逵(30~101)

班昭(49~120)

班超(32~102)

班固(32~92)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4]

荡秋千

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4]

蹴鞠

清明节扫墓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

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5]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4]

植树

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4]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节悼念活动(18张)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4]

插柳

清明与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4]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4]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4]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5]

编辑本段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应严格科学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编辑本段各地习俗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冷食[6]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 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大中华地区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温州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

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湖州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7]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江苏

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

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湖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四川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梧州

梧州乡民大多数都是在清明节当天和后面的几天去扫墓,只有一少部分的乡民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扫好的。

江西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执政之后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炒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林大火,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有限,自1960年代起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